Pages

Saturday, March 28, 2009

週年紀念

週年紀念日大餐,雅博第一次吃不完碗裡的食物。

親愛的雅博貓兒子:

很高興和你認識一年了,你可能不知道這一年來你帶給我多少快樂和安慰。有你的陪伴,一個人的日子不再那麼孤單。認識你是在我博士生日子漸入佳境的那學期,而你陪伴了我走過難熬的資格考那學期。從來沒想過一隻貓可以帶給我這麼大的滿足感,雖然你總是愛喵喵叫找我要東西吃,早上不到八點就咬我的頭要東西吃,也曾因為不想回家而咬破了我的嘴唇,但是整體來說,你還是一隻非常善體人意的小貓,晚上會自動到我腳邊躺下睡覺,輕聲呼喚你,你會走近我(吃飽後和睡覺除外),想要抱你,你也不會躲起來(雖然不能抱太久),還有看了你那圓圓亮亮的眼睛及坐著時露出頸上白毛的可愛模樣,我就只會對你傻笑,直呼可愛。謝謝你的陪伴及帶給我的一切,我們繼續努力(若是能改掉你早上咬我起床的習慣,那就更好了,你不知道睡眠充足對我有多重要)。

愛你喔!

Monday, March 23, 2009

愛炫耀的人

我以前還滿執著於要學習面對愛炫耀的人,看看一直相處調適後,會不會改善我對他們的不適感。曾和一個超愛自誇的同事一起吃了一年的中餐,結果還是沒有增加我對她的喜愛。那時是在想,會不會是因為我嫉妒她的成就,所以才不喜歡聽她說那些豐功偉業,所以努力訓練自己開放胸襟,欣賞別人的好,聽他們說他們的厲害。

現在知道了真正厲害的人是不會隨便把自己的事跡說出來的,那些愛炫耀的人,對於自己的成就總是加油添醋,那些厲害總是有些浮誇的性質,而藏在那急於展現的背後是更多的缺乏自信吧,他們需要靠別人的讚揚來增加自己的信心。

因此,我還需要學習和這些人相處嗎?朋友說要對這些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要強迫自己接受他們的話,微笑著忽視他們所說的話,會是更好的相處方式吧。我那樣自殘行為(眼睛怕尖東西,就要一直看到適應),也許一直是搞錯方向了,真正自己要學習去欣賞的人是謙虛有內涵的人,而不是這些「膨風」的人。

Friday, March 20, 2009

當老闆的司機

每次老闆找我載他去機場,我總是非常高興。平常沒什麼機會回饋他及師母的照顧,能替他們服務,真的很開心。另一方面,老闆提出邀求就是把我當他的朋友,一點也不見外,而最最重要的是,他信任我的開車技術,這真的是一大鼓勵。

從在美國開車以來其實也才載過老闆兩次。去年暑假,老闆和師母要去阿拉斯加旅遊,找上我載他們夫妻去機場,我當然是滿口答應,那時我也不過才開車半年多吧,一路上老闆問我日前到加拿大發表文章的感想,那時開車就得消耗我不少注意力,又要花腦筋想參加學術會議的感想及見聞,只能說不知道我當時是怎麼樣到達機場的。

這次老闆要到泰國曼谷去當會議主講人,師母已先回夏威夷老家,他就找我載他去機場。沒有了師母幫忙打理行李,老闆先打電話來說會晚十分鐘才能出門,後來上路了又臨停檢查他是否把東西帶齊了,等一切準備就緒,他就開始找話題了,先是問我最近質性研究方法課修得如何,後來又問台灣人對我論文的疑慮會是什麼等等還是要花腦筋的問題,所幸開車已不用佔用我過多的記憶體,因此這次我比較清楚我是怎麼到達機場的,末了還不忘開老師玩笑,說他沒有師母會活不下去,老闆笑笑說,師母已經知道了,但是我還可以跟她說。

Thursday, March 19, 2009

從韓國人談起

之前收到一封朋友轉寄的信,信中提到韓國人是如何不良的一個國家,作者更不屑於台灣人崇拜韓國文化與商品,信末還不忘告訴大家,若是愛台灣的話,要把這信再轉寄出去。我看完這封信立刻就把它丟到垃圾桶,這種仇視的語言,讓我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作者更高竿的是,他提供了科學數據來支持他的論點,再者,把論述和國家主義作連結(愛台灣就是要討厭韓國人,買韓國貨跟韓國流行文化就是不愛台灣),若不仔細推敲他論點邏輯、數據的可靠性及背後的意識型態,我可以說這是一篇包裝非常好的政治性文宣。

這篇文章可能正中很多對韓國人有偏見人的下懷(當然他們會說,這不是偏見,韓國人本來就是這樣),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到這些對韓國人敵視的訊息,這些訊息大多是來自於體育活動中台灣人和韓國人接觸後的感想,之後,韓劇在台灣流行了,有關於台灣對韓國人的印象就不全是負面的了。到美國後,有更多機會在學業、工作及生活上和韓國人互動,也交到幾個好的韓國朋友,他們熱情提供協助、關心朋友、具有敬業態度。我很高興之前負面的訊息並沒有讓我畫地自限不去交韓國朋友,事實上在多接觸及誠心了解韓國文化之後,所謂對韓國人的刻板印象自是不攻而破,我不是說他們說韓國人很虛偽不真誠(舉例來說)是假,但是難道台灣人就沒有很虛偽不真誠的嗎?台灣人有好有壞,相同的,韓國人也有好有壞,不需要以偏概全去說韓國人都是怎麼樣壞。

邊緣化與醜化某些國家/族群/文化源自於與之競爭的國家/族群/文化想要取得或是永佔優勢地位,把別人說得可怕、不堪與不值,自然可以顯示自己的優越,這樣的扁低異己的想法被視為理所當然、不證而明,並且代代相傳。像是黑人就是不受教、沒有文化、是暴力的來源;外省人不是台灣人、不愛台灣;南部人沒有知識;原住民愛喝酒鬧事;日本人有禮無體;移民家庭養出問題小孩;同性戀不重家庭價值、性生活混亂;非洲人是蠻荒與疾病的黑暗大陸(最近剛好接觸一位馬拉威來的學者及讀了歐巴馬對肯亞的描述,增加了對非洲的了解,原來有非洲人是在做研究的)。當我們對異國異文化所知太少或是沒有親身接觸,我們只能靠一些刻板印象來了解他們。

負面刻版印象的破除來自於個人與群體的自覺反省、親身接觸異文化、與社會運動者的改革推動,醜化矮化人很容易,但是要培養多元文化的素養、思維及態度、檢視這些負面言論背後的政治經濟利益衝突卻是很難。

Sunday, March 08, 2009

不完美的完美

觀照內心是一件多困難的事,當一個人每天被日常慣例填塞,被一件件的工作帶著走,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觀照自己,一有空閒了,就是再找事情來填滿。也許人怕面對自己吧,靜下來的時間得面對自己,檢示自己的生活,內省對待人的方式,然後才照見那些汲汲營營追求的空洞,那些微小成就是如何被膨脹,那些被自己傷害的人的臉孔,那些自以為是的邏輯與準則的可笑。人這樣看自己是不是就要瓦解崩潰,人竟是這樣千瘡百孔,絕對不是包裝後面對人的光彩,絕對不會有那種要教別人怎麼生活的衝動,因為自己是這樣的不足、不完美。自修不足何以示人。

蘇打綠在<相信>裡寫下「剩下心和自己有時太安靜,自己都不敢看自己」。人需要自覺的勇氣與意念,看見「不完美的完美」,照見自己的不完美也才能成就虛心面對人事的圓融心態。

Thursday, March 05, 2009

摘語

twitter裡紀錄下曾聽到讀到覺得觸動與振奮人心的話,摘語來源包括書籍、部落格、新聞、電影、音樂專輯、email等,創作人以各種形式發表智慧的語言,讓閱聽者拾得,驚豔不已。


希望

在表象之下,原來還有個像詩一樣發光發熱的世界,一個只要我記得開口,人們就會把它打開來送我的世界。~<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

即使當他們(青少年)差不多了解,成長代表妥協與放棄理想,他們還是會抓牢希望。...他們把希望放進後口袋裡,以防用得上。~<姊姊的守護者>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You gotta give them hope. ~”Milk"


修練

我相信救贖是無法等待的,別人是無法依賴的。我們在世間孤孓一身,許多時候,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越早明白這一點越好。至少不會以為別人有義務要來承擔自己。~老原

不快樂的人,他們通常都以「怨恨心」、「忌妒心」、「傲慢心」溝通,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老想著先去改變別人,沒想到自己先改變。~強帝瑪,斯里蘭卡,摘自udn

有個老農夫告訴我,他們那一世代的運氣不算壞。我問他怎麼說?他想了想,然後指著高踞天空的烈陽,大聲地說:「現在的日頭,比古早的大粒多了。」~<吳敏顯筆記簿>

生活

This is the life of an academic--always doing our scholarship but also having peaceful periods. ~Professor Uttal

”...私人領域的如何寵溺深情是個人的自由,但放在公共領域上就不免怵目驚心,...”~朱天心,<獵人們>。

未知的心還蕩漾,渴望某個地方,會有不流淚的堤防抵擋悲傷,快樂有雙翅膀 可總是飛錯方向,它停在別人的肩上,嘲笑我太過倔強。~Tizzy Bac

Sunday, March 01, 2009

人際界面

抵抗了很久,最終還是向主流媒體facebook及msn輸誠了。一直在用的blog, twitter及skype好像還是不夠。

前陣子興起了想問同樣在美的朋友,到底一個人在美國要怎麼過日子,我的適應是起起落落,有時覺得忙得分不開身多想,有時又覺得孤單異常,若有所失。最近接觸了facebook這個人際網路界面,花樣之多,一下子就可以迷失在裡頭,看一下朋友們的近況、回應朋友們張貼的留言、照片,再隨便逛逛有的沒有的應用軟體,像是線上遊戲、送禮物軟體等,然後再找找朋友的朋友有那些人,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也看看一些認識、不認識的人最近在做些什麼大事。這樣逛下來,一個小時就過去了,非常好殺時間,而且感覺上好像朋友就在身邊一樣。

前幾期的Time雜誌說,為什麼old people喜歡用facebook?那是因為人們可以看看別人的近況,然後再順便批評一番。我覺得這個理由寫得很傳神,人們對於別人在做什麼,除了表面上的維持聯繫這個功能外,暗地裡的批評、競爭比較應該是少不了的。

我對這些人際界面,其實是要多多讚揚的。尤其是對我這種住單人房的留學生來說,這些人際界面對我貢獻匪淺。我只要筆電在手、連上網路就可以和在遠方的親人朋友取得聯繫,若說科技造成人際間的疏離是真,那科技串起與維繫人際網絡也是真。現在遠距關係的建立比起八年前我第一次出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網路電話可以講到飽不用擔心花費,視訊功能可以常常看到對方的臉孔,每日傳來的簡短訊息告訴我遠方的大小事,部落格上的文章讓我了解他們現下的心情及故事。

但是科技是冷的沒錯,人際關係裡頭,面對面溝通的默契、會心的微笑、肢體的語言、溫暖的擁抱、當下的陪伴,都是網路科技不能給的。所以推崇這些人際界面的同時,還是期許自己不要變得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