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依賴

Photo by TL
有人把自己比喻成植物,對於愛情,她可以自行光合作用,大多時間不太需要愛人也能維繫愛情的想像;聽過更多的是寄生關係的,要靠著宿主情人,才會活得下來。自主和依賴在關係天平的兩端拉扯,稍一失去平衡不是就是一個人了,就是沒有了自己。

依賴的對象可以很多種,有人依賴伴侶、男女朋友、朋友;不喜人者,依賴各式動植物;不喜活體者,依賴器物、氣味、氛圍或是某種個人活動。和動植物及物體的依賴關係較為單純,愛之極至表現則成為癖,不愛則可以隨時棄之。和人的依賴則複雜許多,因著滿足與失落,伴隨愛恨情仇、爭風吃醋、資源爭奪、地位角力。較依賴的一方會較在乎彼此間誰付出較多、誰付出不夠多,誰對其他誰誰付出較多;為了維繫彼此依賴關係,較依賴的一方要不斷付出資源,同時要評估付出多少資源可以得到多少回報,最可悲的莫過對另一方的依賴太深,不斷付出,就算沒有回報,因為依賴著了,也就不計回報,委屈求得關係存在。

太依賴的人啊,抽個身找回自在又自信的自己;不依賴的人啊,試著淌一下混水,體驗感情的付出與回報。

Thursday, October 25, 2007

Good and bad news

前陣子在跟朋友討論,是不是大家都喜歡聽到別人的壞消息,而不是那麼願意聽到別人的好消息。每當散布壞消息,來自各地的關懷就會湧入,希望你能早日從困境中脫困,我得承認他人發自於人性善那面誠心的關心或多或少可以支持在困境中的人,但有些沒有誠意的人,只是想藉由給予別人憐憫來顯示自己的優越,那些人給的關心,只是讓在困境者雪上加霜。

對於好消息的態度應該也可以運用相同的邏輯來解釋,誠心關心你的朋友,會很替你發生的好事高興,而那些虛情假意者,在面對你的好消息時,就多是酸葡萄的心態,覺得沒有什麼好高興的,或是會興起嫉妒的負面反應。

所以,我修正一下我的結論,人分兩種,朋友和不是朋友,是你的朋友會喜歡聽到你的好消息,不是朋友不會喜歡聽或是對你的好消息沒反應;是不是朋友,卻都對壞消息有相同的悲憫反應,但是動機不同。散布好消息對判別是否為朋友有相較於散布壞消息較高的辨識率(雖然目前並沒有統計上顯著的支持)。

我記起剛到小麥的那一學期有一堂課,在開始上課前老師總是問我們,「這一週有沒有好事要和大家分享?」然後就會有人分享拿到工作、他家的狗病好了、網路修好了、她的生日之類的大小好事。老師的邏輯是,生活很辛苦、有很多壓力,分享了別人的好事,起碼可以知道這世界還是有好事在發生的。很像我們在說的,沾點喜氣,藉由聽到好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

分享好事比分享壞事愉快多了,為什麼不多跟大家講講自己發生的好事,說不定還可以附帶知道誰是不是你的朋友。

Monday, October 22, 2007

誰的道才是王道?

工作的托育中心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被市政府評鑑的工作,市政府會派督察員到中心觀察老師在教室和孩子的互動、教室設備及各項作業是否符合安全及衛生相關規定。老師們都很緊張督察員的到訪,耳提面命我們這些助理老師要特別注意那些事項。督察員來了好幾回,聽說給了不少建議,我一次是都沒有碰到,終於在上個週末見到了傳說中的督察員在我們的教室。

她大剌剌地面無表情直接坐在教室的中心位置,所有小孩大概也感受到她的不友善,全部避開她,在離她很遠的地方做自己的事。我撇見她皺著眉頭,然後在她的本子上記下一些事,心裡揚起一些不安,也更加確定這個人的不友善。

下班後,我看見督察員和我們班正職的老師談話,我聽到一些她給老師的建議,大概是在說,我們太常跟小孩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應該正面引導小孩做什麼,不然小孩就會和我們進行權力的拉距,會故意不聽老師的話。

我認為她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所有的教學或是課堂管理策略都得要在情境下去考量,一來這是一個新的班,所有孩子都還在適應規則,二來這個班的孩子大部分來自隔壁教室,那是一個不太講求孩子秩序的教室,孩子以為學校的規則就是那樣,要他們學習另一個課堂文化,需要多花一點力氣,三來每個教室的老師對於孩子秩序的要求不一樣,有些認為要先有秩序才能有學習,有些老師可以容忍教室的混亂,只要孩子學到東西就好,我們這個班的老師就是非常強調秩序。所以,我覺得我們班在初期的嚴格管理便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產生,老師得常跟孩子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但是我相信,在孩子學會規則之後,就不需要老師常說「不」了。

所謂評鑑,都是短時的,沒有前後脈絡的評量,評鑑者看到的好壞只是表面的現象,也因此評鑑者更應該虛心向在現場的老師請益,向老師學習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教學策略與課堂管理之道。評鑑者可以提供建議,但絕對不是高高在上,一付只有她懂得教學、只有她的方法才是王道。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Culture fun


幼稚園同事Nou是一個Hmong族的年輕女孩,她的家族要幫她及她妹妹舉行一個慶祝畢業的傳統儀式。我原先就對Hmong的文化有些興趣,就欣然赴約。整個儀式的過程先是燃香祭拜眾神靈,香會插在一個盛滿米的碗裡,然後在餐前家裡的長輩會幫他們配帶一條白色的手鍊以示祝福。

Nou說她們Thao Clan(宗族)在Madison是數一數二的大家族,這次邀請到她們家來的會有兩百多人,或多或少有親戚關係。看著Nou及眾多婦女們忙著準備中餐,食材都是一臉盆或一大桶地盛裝著,很像我們辦桌的樣子;男士們則或坐或站聊他們的天;孩子們自己玩成一團,大小孩孩帶小小孩,看來也是一個男女分工相當清楚的傳統家庭文化。

****
Hmong是在寮國的少數民族,源於中國的苗族,因被迫害,大批移民到寮國,信仰Shamanism,祭拜祖先及眾神靈,和寮國的佛教很不一樣。1960年代被美軍徵召以對抗在寮國的共產黨,戰後大批逃到泰國避難,後來由美國引渡到境內避護,集中在加州、明尼蘇達州及威斯康辛州.

Nice to meet you


很高興第一次在小麥見到火車,用在台灣等火車過平交道的邏輯,預想花個兩三分鐘不會太久,然而一節節的貨車廂就像沒有止盡似地緩緩從我眼前爬過,等了十分鐘才等到這台火車過完平交道。沒有阻礙到任何交通,大家還是平心靜氣,這樣的速度適合小麥。

Saturday, October 06, 2007

人生的香料與主菜


總是很羨慕別人會說,他/她高中的時候或是大學的時候,是在聽誰的音樂、在看什麼電影、在讀什麼書,自己在這些時期對這方面「閒雜」的事接觸很少,現在每每聽人講起他們的過去,總是遺憾自己開化得晚。

這些當年我視為雜事的,其實涵養許多人變成今日的他,裡頭不知乘載了多少甜蜜苦澀的記憶。於是聽到某首歌曲會想起過去的某段時光、某個戀人、某個重要的轉捩點或某道食物的香味;想起某部電影,會想起那段時間的往事、想起哪些畫面帶給自己的感動、想起那時身旁的朋友及那些總是不能少的鹹酥雞和零食。這些音樂、電影、閒書是自身歷史中不可獲缺的香料及主菜,有時像是某個過往場景的配樂,有時本身就是一個印象深刻的事件。

所以當我看到報紙廣告中刊登Suzanne Vega的演唱消息時,我記起有一次坐C的車時,他車上正播著Suzanne Vega的歌,C說那是他當兵放假時在高雄的某個街上閒晃買的專輯。我想Suzanne Vega定是陪著他走過不少歲月,趕忙問他要不要去聽她的演唱?他滿口地答應了。

聽完演唱會回程,我問他為何會喜歡Suzanne Vega,他說起他們高中舞會播了她一首歌,我腦中浮起那首歌的旋律,開始想像C高中舞會的樣子,想像那會一段怎麼樣的青春歲月。而這場演唱會定是觸動他很多的記憶吧。

很多的朋友,我來不及參與他們的過去,但是在現時透過這些閒雜媒體,有時我會有錯覺,我似乎也參與了他們的過去。